第十一代:孔武
孔武,字子威,《史记·孔子世家》载:「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但《汉书·孔光传》则说:「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孺。霸生光焉。」司马迁和班固所记之抵啎,在孔氏志书中也同样存在。《孔氏祖庭广记·世次》所记应是录自《史记》:「十一代武,为武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生延年及安国。」但同书的《族系》却又说「安国,十一世孙也。」而早于是书的《东家杂记》则明言十一代为武及安国二人。明代的《阙里志》、清乾隆《曲阜县志》及《阙里文献考》所记,皆与《汉书》、《东家杂记》同。另据《孔子家语》孔衍序和《孔子世家谱》,也同样记载的是孔安国的世次为孔忠之子为武、安国。
征诸文献诸说,皆是孔武早卒,其生平不可考。反倒其弟孔安国因《古文尚书》而被视为古文经学派之开创,又为《孝经》作传、为《论语》训解,遂因之影响后世巨大,名垂史籍。孔安国还有一个贡献就是整理了《孔子家语》一书,给后世留下了孔氏家族宝贵的原始信息。自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以孔安国等二十一位前代经学大师「代用其书,垂于国胄」,而配享孔子庙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诏封孔安国「曲阜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厘定祀典,改称「先儒孔子」,清代改称「先儒子国子」。
孔武一子,名延年。
第十二代:孔延年
孔延年,文献未载其字。《东家杂记》载:「十二代延年,武帝时为博士,转太傅,迁大将军。」《孔氏祖庭广记·世次》记曰:「十二代延年,博览群书,无所不备。武帝时为博士,转少傅,迁大将军。年七十一。葬于祖墓北。」
有汉儒术之盛、与博士仅限于儒生经师之列,其事始于汉武,在汉武之前,博士之设则可达于诸子百家。汉武帝一改前朝的黄老之术,于建元五年(前136)春设置五经博士,正是将儒学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设为官学博士。再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遂表章六经,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为国家学术的正统地位,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兴太学,置博士弟子员,普遍设立学校,推行天下,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而孔延年之获博士,正值其时。据《汉书·孔光传》所载,「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则更见其家学孔壁之旧藏了。
孔延年一子,孔霸。
第十三代:孔霸
孔霸,字次孺,《汉书·孔光传》云:「延年生霸,字次孺。霸生光焉。……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孔霸为孔氏嫡裔晋侯爵之始,也是历史上孔氏以世袭爵位奉祀孔子之始。
汉初,社会经历动乱民不聊生,人民亟待休养生息。文景之世以黄老之术治理国家,奉行少干预而发展的政策,此诚为当时治国的良策。武帝之时,董仲舒藉由政治问题的思考,提出「改制」、「教化」、「礼仪」诸规范原则,遵从迄周公、孔子以降「德治」之义,立论「天志」即是儒学之原理,又结合战国之际兴起的阴阳五行学说,从而建构出「天人感应说」理论体系,此乃当时儒学的时代大背景。毫无疑问,此时的儒学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而此时的孔氏,更在汉武一朝的推动下,地位已经颇为尊崇。儒学经典成为取士的科目,孔裔的身份也随之倍增,而孔氏家传经学、尤其在《尚书》上,经孔安国之后更是最为独到。孔霸精通《尚书》,宣帝即位后,被擢升为太中大夫,不久又被选为皇太子刘奭的老师,教授其经书,后迁任詹事,掌管皇后府和太子府的庶务。宣帝的堂叔父刘弘徙封高密王后,孔霸再被任以高密相,而当时各诸侯相的地位都在各郡郡守之上。黄龙元年(前49),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汉书·儒林传》说:「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复(复,颜师古注:蠲其徭赋也)。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汉元帝为发展儒学,重用儒生,曾命令京师太学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员限制,凡能通一经的民间儒生也均免除兵役、徭役。在对官员的任用上,元帝朝的诸多大臣,也多为汉代著名的经师,如丞相韦玄成本身就兼通数经,御史大夫、代丞相匡衡则是当时的《诗》经泰斗,御史大夫贡禹则长于齐《诗》和《公羊》之学。孔霸曾为元帝之师,刘奭的这种尊师重儒或与孔霸早年对其之教育不无关系。元帝即位之初的初元元年(前48)即以师恩召孔霸入京,拜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官给事中。据《汉书·孔光传》的记载,元帝对孔霸恩宠至隆,不但封爵赐号赐宅邸,迁居其家于长安,更欲拜孔霸为相。然「霸为人谦退,尝称禄位太过,何德以堪之。上欲之相位,霸让至三、四,上知其诚乃止,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孔霸为人谦退,不喜权力,初元五年(前44)御史大夫贡禹去世后和御史大夫薛广德被免职时,元帝都曾想任命孔霸为御史大夫,但他坚辞不受。永光元年(前43),孔霸上疏请求奉祀孔子,「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夫子祀。」元帝诏令孔霸以所食邑奉祀孔子,并将其长子孔福的户籍迁回曲阜专祀孔子,此为历史上孔氏世袭爵位奉祀之始。故孔子第六十九代孙、清人孔继汾论曰:「十三代孙霸,爵关内侯,号褒成君,诏以所食邑祀孔子,子孙世袭。于是始有世爵主鬯者矣。」
孔霸年七十二卒于长安,元帝两次素服临宅吊唁,《汉书·孔光传》载:「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谥曰烈君。」准此,则孔霸的丧礼,可谓孔子历代嫡裔之冠。
孔霸子四:长孔福、次孔捷、三孔喜、四孔光。
第十四代:孔福
孔福,《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阙里文献考》均记曰:「十四代福,袭封关内侯,年六十二卒,葬祖墓北。」
孔福曾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随父徙居长安,永光元年(前43)又以其父孔霸所请,奉诏归鲁以奉孔子祀,汉成帝时嗣父爵关内侯。
孔福一子,孔房。
第十五代:孔房
孔房,孔子第十五代嫡孙。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袭封关内侯,食邑九百三十二户。孔房故实史载无多,其生平无从查考。
孔房一子,孔均。
第十六代:孔均
孔均,字长平,孔子第十六代嫡孙,本名孔莽,因避王莽讳,改名为孔均。《孔氏祖庭广记·世次》记其「敦笃好学,恬淡有大才,为尚书郎,言辞清辩,奏对成章。平帝元始元年封鲁国褒成君,食邑二千户。王莽篡位,拜为太尉,三辞疾,乃得还。」《阙里文献考·世系》又曰:「敦笃好学,袭封关内侯,征拜尚书郎。平帝元始元年六月晋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奉孔子祀。五年,王莽篡汉,拜太尉,三上书辞疾,卒不就,还鲁,遂失爵。年八十一卒。」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以来,历昭、宣之世虽然「霸王道杂之」,但终西汉一朝直至王莽篡汉,儒学仍是当时王朝的指导思想。政治上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必然提高。汉平帝元始元年(1)追赠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后世历史上孔子的第一个封号,孔子也因之晋公爵。平帝同时改封孔均为褒成侯,《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元年封「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汉书·外戚恩泽表》也记载说:「以孔子世,褒成烈君霸曾孙奉孔子祀,侯,二千户,六月丙午封。」汉代的侯爵主要有两等,一为列侯(本作彻侯,后避武帝讳而改),一为关内侯。列侯以功受封地,关内侯则无封土,仅以虚名受廪禄。汉平帝改封孔均褒成侯,爵位则相应由关内侯升为列侯,即由二等爵位的第十九等升为第二十等,食邑也由八百户增至二千户。班固在《汉书·孔光传》又记载说:「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夫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莽更封为褒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但此处班固所记载的王莽改封褒成侯有误,实为褒成子,这在《王莽传》中也可印证其误:始建国元年(9)「周公后褒鲁子姬就,宣尼公后褒成子孔均,已前定焉。」
王莽篡汉,曾于居摄二年(7)欲拜孔均为太尉,孔均则秉持家风,坚持不合作的态度,以身体疾病为由坚辞而不受,后来回到曲阜。王莽篡汉后,曾降低了五帝及周公、孔子后裔封号的爵位等级,公爵降为侯爵,侯爵降为子爵。孔均被降爵褒成子,恰逢其时。王莽失败后,此爵遂废。
孔均一子,孔志。
第十七代:孔志
孔志,字道甫,孔子第十七代嫡孙。《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帝建武十四年(38),「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后志为褒成侯」,这便标志着恢复了被中断的孔氏嫡裔封爵,食邑如故,仍两千户。
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记载道:「十七代志,后汉光武拜大司马。建武十四年封褒成侯,食邑两千户。」《阙里志》、《阙里文献考》及乾隆《曲阜县志》均沿袭了孔元措之说,但早于孔元措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传所撰的《东家杂记》中却并无孔志“拜大司马”之文。而考《后汉书·光武帝纪》可知,建武元年「七月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至二十年「五月辛亥,大司马吴汉薨」,「六月壬辰,左中郎将刘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再至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皆无『大』名,其令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喜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其实终光武之世,拜大司马之职者只有吴汉、刘隆二人,且刘隆也仅为代行其职。另据《光武帝纪》建武十四年「封孔子后志为褒成侯」其下有注文说:「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志,均子也。《古今志》曰志时为密令。」「密」,旧称密县,今河南新密市东南。由此可知,《祖庭广记》所说的孔志拜大司马一事当有误。
光武帝刘秀爱好儒术,倡导儒学,早在建武五年(29)冬十月,光武帝东征过鲁,即命大司空宋弘以太牢祠孔子,刘秀则亲坐孔子讲堂,瞻仰孔子遗物,向群臣讲述孔子生平及主张。这也成为历史上帝王遣官祀阙里之始。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除了这一次亲谒阙里之外,光武帝还有三次「幸鲁」:建武三十年(54)「秋七月丁酉,幸鲁国。复济阳县是年徭役。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鲁。」中元元年(56)正月「丁卯,东巡狩。二月己卯,幸鲁,进幸泰山。」光武临幸阙里,作为主鬯孔子祀事的褒成侯孔志随驾在侧自然可知。而尤其是中元元年的这次幸鲁,孔志还陪同光武帝东登泰山。《阙里文献考》又载:「中元元年春二月,帝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班序群臣,遂觐东后。褒成侯序在东。」光武帝礼东之礼,褒成侯其序在东,也可见其对孔子嫡裔的重视了。
孔志卒后,谥号「元成」。子三:孔损、孔澍、孔恢。
第十八代:孔损
孔损,字君益,孔子第十八代嫡孙。《阙里文献考》:「十八代损,字君益。明帝永平十五年袭封褒成侯,章帝元和二年春二月,帝巡狩岱宗,祡望山川,告祠明堂,褒成侯助祭焉。三月,帝幸鲁祠孔子,赐褒成侯及诸孔男女帛。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食邑一千户。」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三月,汉明帝刘庄东巡至阙里,幸孔子宅,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并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明帝刘庄此次祭孔子,被后世视为孔门弟子从祀之始。在《后汉书·明帝纪》「十五年三月」条之下有注文说:「《汉春秋》曰:帝时升庙立,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汉明帝此次阙里亲祭,非但开启了孔子弟子从祀的先例,其亲御讲堂,更是历史上帝王祀孔子后说经讲筵的先河。据《后汉书·章帝纪》的记载,在孝明帝亲诣阙里十三年后,其子孝章帝刘炟又于元和二年(85)二月丙辰东巡狩,壬申,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癸酉,告祠二祖四宗,大会外内群臣。丙子,诏曰:「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告祀明堂,以章先勋。其二王之后,先圣之胤,东后蕃卫,百僚从臣,宗室众子,要荒四裔,沙漠之北,葱领之西,冒耏之类,跋涉悬度,陵践阻绝,骏奔郊畤,咸来助祭。」孔损的助祭,正是此时。三月,章帝再至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并祭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生讲习《论语》,又对孔氏阖族进行了恩赐。《后汉书·儒林列传》详载其故事。清人蓝钟瑞所著《文庙丁祭谱·祀典源流谱》又载:「帝东巡。春三月庚寅至鲁,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六十三人,赐赍有差。留祭器陶质大尊一、铜质牺尊象尊山尊雷尊各一。谨案,汉五器今尚供阙里庙庭。」乾隆《曲阜县志·卷十》亦载:「阙里孔子庙旧陈汉章帝所留五尊,曰大尊,以陶为之,素质无款;曰牺尊、曰象尊、曰山尊、曰雷尊,皆铜质,有篆文识,汉元和二年铸,与大尊共为一案,陈而不用,不加勺羃。」汉章帝刘炟元和二年的幸鲁与乃父明帝相比则开启了后世祭孔用乐、赐孔氏巾服、留祭器于孔庭的先河。东汉明、章二帝父子二人体国经野,事从宽简,无疑把崇儒重道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孔氏宗子的孔损则更是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此时孔族这前所未有的荣耀。
汉和帝永元四年(92),改封孔损为褒亭侯,食邑一千户。《后汉书·孔僖传》记载说:「建武十三年,世祖复封均子志褒成侯,志卒,子损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后汉书·百官志》又载:「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据此,可知褒亭侯之食禄当为介于乡、亭之间的列侯。而对于缘何由褒成侯改为褒亭侯,食邑削至一千户,揆诸史乘均无详说,抑或由于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大兴,志士遭禁,儒风寂寥,且当时和帝与外戚窦氏家族的矛盾激化、从而涉及朝野相关。
《孔氏祖庭广记》和《阙里志》均记载孔损「生子曜」,《阙里文献考》和《孔子世家谱》则均记其有二子:孔曜、孔旭。
第十九代:孔曜
孔曜,字君曜,孔子第十九代嫡孙。孔氏诸志书均言孔曜「袭封褒亭侯」,但《后汉书·安帝纪》又载:延光三年(124)春二月丙子帝东巡,「三月戊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由是可知,孔氏嫡裔的世爵褒亭侯恢复褒成侯,当在汉安帝之时。孔曜无疑是幸运的,从他这里恢复了孔氏褒成侯的封号。汉安帝刘祜的此次亲谒阙里,是自章帝之后时隔三十九年,东汉第四位皇帝亲临曲阜祭祀孔子。而安帝此行,把赏赐扩大到「诸生悉会」,这在前代帝王幸鲁史上也属于首次。
桓帝永兴元年(153),阙里孔庙树立著名的《乙瑛碑》,其文说:「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此碑记载了当时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碑文所说的褒成侯,即孔曜。但据碑文中「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来看,孔曜当另有他职,但可惜文献阙如而其详不得考。其实在历史上,孔氏宗子自第十三代孔霸开始有世爵以来,直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前,皆是另领他职。清人庞钟璐《文庙祀典考·卷三》也记载道:「孔道辅之子宗翰辞司农少卿,请以家世例知兖州奉孔子祀。从之。又请自今不使袭封之人更兼他职,事下礼部,太常寺礼官议依所请,命官以司其用度。立学以训其子孙,袭封者专主祠事。增赐田百顷,赐书,置教授一员,教谕其家子孙。」
事隔三年之后,至东汉永寿二年(156)阙里孔子庙又立一碑,是为《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等名。是碑记述了鲁相韩敕修饰孔子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并豁免孔子母颜氏、妻亓官氏族裔徭役的故事。但在碑刻之阴,刊刻着孔曜之名。可知身为孔氏宗子的孔曜,必为此次增修孔庙之事而奔走。
孔曜二子:孔完、孔讃。
第二十代:孔完
孔完,孔子第二十代嫡孙。《后汉书》明言在延光三年之时,安帝谒阙里祠孔子,赐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但《孔氏祖庭广记》和《阙里志》记载孔完「袭封褒亭侯,食邑一千户。」而《阙里文献考》和乾隆《曲阜县志》又记为「袭封褒亭侯,邑百户。」文献记载的这种抵啎不同,囿于无从稽考,难得其详。抑或当时由于东汉末季,天下板荡所导致的结果所致。
汉献帝初年,孔完去世,其早卒无子,魏文帝以其弟孔讃之子孔羡承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