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嫡长孙表(第六十一代孔振至第七十代孔广棨)

至圣孔子基金会-首页    孔子嫡长孙    孔子嫡长孙表(第六十一代孔振至第七十代孔广棨)

第六十一代:孔弘绪(1448-1504)、孔弘泰(1450-1503

 

   孔弘绪,字以敬,号南溪,孔子第六十一代嫡孙,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二十一日生。孔弘绪三岁丧父,八岁又遭祖父之丧,当时族人中有见其孤弱者,便肆为侵侮。孔彦缙侧室江氏遂愤而上书于朝,诉说受侮情况。代宗朱祁钰闻奏立即下诏,一边令礼部郎官为孔彦缙治丧,一边令孔氏族人、詹事府少詹事孔公恂帮助协理其家事。景泰六年(1455)十二月二十六日,孔弘绪奉诏进京承袭封爵,袭爵当天,明代宗见孔弘绪虽然才是八岁的幼童,但应对有节如成人,颇为喜悦,代宗见他还留着发髻,便命人给他剃掉,并让其带回家交给母亲保管,同时并亲赐孔弘绪玉带,但因其年幼,体型尚小,故命人截掉玉带两节,又特赐其「谨礼崇德」金印一枚。代宗除了诫勉孔弘绪之外,还考虑孔弘绪年幼担心被族人欺侮,敕其族人「共加保护,如有恃强挟长肆加为凌害者,许具以实闻」,并令悬之公堂,永为法守。(《阙里文献考》)

 

   英宗天顺元年(1457)朱祁镇复辟重登大宝,孔弘绪入觐朝贺。英宗对时年十岁的衍圣公喜爱有加,温语良久。赐孔弘绪白金五十两,彩帛四袭,又听说东安门外的衍圣公府邸地势低洼,且宅邸狭小,于是新赐衍圣公府于北京太仆寺街,计院落四进,广百余间。此后,孔弘绪在京期间,英宗无论是郊祀大礼的陪位,还是南城赏花、西苑狩猎,均令孔弘绪伴驾参加。

 

   成化元年(1465)朱见深即皇帝位,是为明宪宗。春三月,宪宗驾幸太学释奠孔子,遣官取衍圣公并三氏子孙赴京陪祀观礼,并由衍圣公分献孔氏三世祖子思子,这是帝王京师国子学释奠遣官钦取之始,后世遂为制度。祀后经讲,赐座弘绪于彝伦堂。礼毕,孔弘绪率三氏子孙上表谢恩,宪宗赐宴并冠服。是年,孔弘绪奏请颁孔颜孟三氏学印章、请许三氏学每三年举贡士一人、蠲免孔氏族人田租十分之七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优礼,都是得益于孔弘绪所请的结果。孔弘绪承爵期间,又奏请增修祖庙,「去故易新」,规模「视旧有加」,工竣后于成化四年(1468),宪宗御制碑文以记其事,此即著名的曲阜孔庙《成化碑》,此碑以碑文书法著称于世和历代帝王对孔子评价最高而闻名。

 

   虽然孔弘绪「在位多所兴建」,「然少贵多过举,(成化)五年以宫室逾制被劾夺爵。下廷臣议宜袭者,佥言,世嫡相传,古今通义,乃据宋若蒙、若虚故事,以请命其弟弘泰代袭,而后仍归其子。」孔弘绪因宫室逾制,被拖入朝廷党争的漩涡,被指责依仗其岳父、内阁首辅李贤之势而为所欲为,因此被夺爵废为庶人,而由其弟孔弘泰代袭世爵。孔弘绪被夺爵之时,年方二十二岁,夺爵后迁善修行,为人内朗外达,抱谦秉直,睦处宗族,厚遇邻里。其弟弘泰每言归爵,辄曰:「吾以少为群下所误,今吾子未壮,安可遽及此。」故时人多对弘绪、弘泰兄弟「两贤之」。家居三十余年,每对客谈咏,不及功利。弘治十一年(1498),巡按山东御史史一言上疏请复孔弘绪旧爵,明孝宗朱佑樘于是恢复了孔弘绪的冠服家居。(《阙里文献考》)

 

   明弘治十二年(1498)六月十六日晚,阙里圣庙遭雷灾起火,大火蔓延至整个孔庙建筑群。当时孔弘泰恰好在朝,孔弘绪率子弟奔救。《明史·儒林传》记载说:「圣殿灾,弘泰方在朝,弘绪率子弟奔救,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弘泰还,亦斋哭如居丧。」

 

   弘治十六年(1503),孔弘泰去世后,弘绪长子闻韶袭封衍圣公。孔弘绪将所赐衍圣公麟服、玉带、金币诸物陈列于庭,语其子闻韶曰:「此吾祖之泽,圣天子之赐也,汝慎守之。」孔闻韶袭封后,巡按都御史以下皆来拜贺,但此时的孔弘绪其实已来日无多,病体残衰,但他坚守诗礼传家之风,「力疾迎,疑乃益剧,比终不乱。」同时,又要求其子孔闻韶减免佃夫庙户额外供亿及代耕牛种,请免孔氏赈贷官逋,建议积谷以资助族中贫困者。孔弘绪事母极孝,母王太夫人疾,必跪进汤药。与其弟弘泰友爱殊笃,凡田庐财谷未尝以盈肭介意,遇事则兄弟相互磋商之。

 

   明弘治十七年(1504)二月初一日,孔弘绪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族人恸甚,翕然皆称其为贤。孝宗闻讯,遣布政使参政冒政谕祭,赐葬祖墓西北。孔弘绪元配李氏,邓州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兼吏部尚书李贤之次女;继配熊氏,兖州护卫百官熊祯之女孙;继配袁氏,兰阳人,山东按察司副使袁端之女;侧室江氏,济宁卫指挥佥事江耘之女孙。均被封为夫人。

 

   孔弘绪二子:孔闻韶、孔闻礼。

 

孔府旧藏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衣冠像

 

   孔弘泰,字以和,号东庄。幼而孤弱,其父孔承庆去世的时候,孔弘泰才刚出生七个月。弘绪、弘泰两兄弟全赖其母王太夫人抚养长大,因此事母极孝、事兄恭谨。

 

   孔弘泰承爵期间,经历了几件大事: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请赠孔子庙礼乐,宪宗朱见深也认为原有的祀典规格不足以表达对孔子的礼敬,于是准许了周洪谟之请,诏增笾豆为十二,乐用八佾。笾豆十二、乐舞八佾是天子之礼,至此,孔庙祀典已达最高的大祀等级。

 

   成化十六年(1480)春二月,宪宗「诏过孔庙者勿骑」。又因衍圣公孔弘泰之请,特命有司督修阙里孔子庙,「命有司作新,凡殿堂廊庑门庭斋厨黉宫等三百五十八楹,规制一新。」增广庙制,扩正殿为九间,花费公帑十万余两,至二十三年竣工。维修后的阙里圣庙「柱石镂以龙凤之形,轮奂绘以金碧之色。」(明刘珝《重新宣圣庙记碑》)这次维修是明兴以来,阙里圣庙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修建,也是自宋代以来的第四次大规模扩建。其最突出的改观是庙制等级的提高,大成殿由面阔七间变为九间。

 

   弘治元年(1488)春三月,孝宗幸太学,孔弘泰应诏赴京陪祀,并分献兖国公。二年,孔弘泰发起并主持重修孔氏族谱,并规定族谱今后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后世并成为孔族定例。弘治七年(1494)衍圣公孔弘泰因孔林「神门隘陋,架以观楼」,重修孔林二林门并新建了孔林享殿。弘治十二年(1498)孔弘泰再应诏入京赴阙,六月,阙里孔庙遭雷灾起火,大部建筑被毁。孔弘泰闻灾奔归,素服哭庙,斋哭如居丧。引咎乞罢,未获允许。这次火灾延烧大成殿、寝殿、两庑等一百二十三间,「比遭回禄,煨烬糜遗」,使阙里圣庙主要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大成门内仅杏坛幸免。灾报到京,孝宗震骇,在唏嘘「斯文在兹,胡天弗吊」的同时,遣使太常寺少卿李杰阙里慰祭孔子,并拨帑银十五万二千六百两有奇,重修阙里孔子庙。孔弘泰多方奔波,「修复之役,规划劳堪」,于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十六日,在孔庙维修工未竣之时而病逝,终年五十四岁。明孝宗遣使谕祭,五次过问孔弘泰的营葬之事,赠赙有加。并特荫其子孔闻诗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子思子祀。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1482-1546

 

   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孙,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十八日生。孔闻韶自幼在父亲孔弘绪和叔父孔弘泰的教诲下,督学明敏,仪度秀整,于弘治十三年(1500)与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阳之女完婚。婚礼当天,衍圣公孔弘泰亲自陪同孔闻韶至李府迎娶,由太子少师焦守静为之相礼,后来又由李东阳之子李兆先护送至阙里,轰动于一时。孔弘泰于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去世,孔闻韶十月入京袭封,孝宗亲赐玉带、麒麟服,并加孔氏世袭太常博士一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人,敕令重修衍圣公府,其恩遇优隆,一时荣动于朝野。在返回曲阜时,当时朝中士大夫皆赠孔闻韶以诗文,后汇集成册,名曰《振鹭集》。

 

   弘治十七年(1504)正月,阙里孔庙重建工竣,这次重建工程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木则市之楚蜀诸境,石则取之邹泗诸山,瓴甓则官为之陶冶,丹垩髹彩则集之于商,斫削抟埴雕琢绘饰之工则征之京畿及藩府之良者」,财物则「荆州、芜湖、杭州分厂木植。江西、九江、苏州、湖墅并临清钞关船料钱钞及山东起运夏税折钞、户口、食盐并各司府在库无碍钱粮,委官前去提取支用。」(李东阳《重修阙里庙图序》碑)工程计重建正殿九间、寝殿七间、大成门家庙启圣殿金丝堂诗礼堂各五间,移金丝堂于启圣殿前,改奎文阁为七间,改大门及大中门为五间,增快睹、仰高二门。是次修葺,经始于弘治十三年春二月,落成于十七年夏五月,历时五年,经孔弘泰、孔闻韶两代衍圣公,费银十五万二千六百多两,其制已与今天的庙制几乎相同。自宋真宗天禧二年以来,阙里孔庙经过至此的五次大规模扩建,方形成今天的规模。圣庙维修工竣,孝宗遣大学士李东阳来曲阜祭告孔子。明孝宗又御制《重建孔子庙碑》,以纪其成。

 

   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即位改元,春二月遣光禄卿杨潭来祭告阙里孔子。三月,武宗幸国子学,诏孔闻韶赴京陪祀。闻韶以父丧在身请免陪祀,武宗命坐彝伦堂听讲,赐茶,并赐宴礼部。正德三年(1508),孔闻韶上疏孔氏税粮在成化间曾恩免三分之一,今圣裔贫困者甚多,请求「尽赐蠲免」。武宗准其所请,免除了孔氏田赋共计三百六十九顷六十八亩七分之多。同年,因尼山书院、洙泗书院和邹县子思庙虽有祭祀,但无专人主持奉祀为由,奏请其弟孔闻礼主持祀事。武宗允准,特授孔闻礼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子思子庙祀,并规定自此以后衍圣公之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子思子祀。武宗同时批准尼山、洙泗两书院各设学录一人,由衍圣公举荐本族贤良之士充任。

 

   正德四年(1509),孔闻韶循例保选孔氏世职曲阜知县,遭到族人孔承章、承周的攻击。二人赴京上奏孔闻韶选举舞弊有私,武宗以孔承章二人所奏多虚,量加谴责,但也没有录用孔闻韶所保选之人。孔承章、承周不服,仍上奏辩解,帝怒,将二人充军发配广西,并赐孔闻韶玺书,令其约束族人:「夫先圣之道,垂宪万世,朝廷用之以为治天下之法,在尔辈守之则为治家之法。承章等首开讼端,毁诬宗子,以朝廷名爵为私家争夺之具,是先圣之不肖子孙也。迁发远方,小惩大戒,正用先师家法为之教不肖子孙耳。……尔闻韶尚佩服家训,进学修德,与族长、举事管理族人读书循礼,以称朝廷崇重至意。今后再有恃强挟长,朋谋胁制,不守家法,为圣门之玷者,尔即指名具奏,国典俱存,必不轻恕。」(《阙里文献考》)

 

   正德六年(1511)春二月二十七日,刘六、刘七乱军自邹县攻打到兖州东关外,肆行烧掠,侵犯阙里,焚毁曲阜县衙,当晚移营阙里庙庭,「秣马于庭,污书于池」,残毁圣庙,烧掉奎文阁部分书籍。正德七年(1512)春正月,孔闻韶告知于山东巡抚赵璜,商请将曲阜县城西迁,围绕孔庙建设新城以护卫孔子庙。当时恰逢东兖道佥事潘珍也有这个思路的奏请,「帝许之」。于是「即庙为城,移县附之」,在阙里以孔庙为中心重建曲阜新县城,而移城卫庙,这就是今天曲阜城的始定。七月,修阙里孔庙,有司出罚款并募输助得银三万五千八百余两,至世宗嘉靖元年(1522),与新迁县城同时竣工。正德八年(1513)三月,武宗幸太学,召孔闻韶赴京陪祀,命分献子思子,闻韶以在制禫服在身而辞。

 

   嘉靖元年、十二年(1533),明世宗两幸太学,孔闻韶皆应召赴京陪祀,并分献四配,加赐金织麒麟绯袍及冠带。

 

   孔闻韶承爵期间,经历了著名的嘉靖厘正孔庙祀典事件。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撤孔子王爵,设启圣祠,去塑像、易木主,进退从祀诸儒。孔庙从祀制度经过了从唐代「代用其书、垂于国胄」,到明代「崇德报功」标准的演变。孔庙从祀的这个标准和据之以作的决定,自此以后为后世所遵守,成为制度,从而底定孔庙祀典至今。

孔闻韶暮年多疾,世宗数派遣御医诊视,中官馈问,并免其朝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春二月十一日,孔闻韶卒于北京衍圣公府,享年六十五岁。世宗遣行人刘禄「谕祭者九」,赐葬如例,次年五月世宗又命工部造坟,命礼部致祭,葬于祖墓西北。

 

孔府旧藏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衣冠像

 

   孔闻韶元配李氏,长沙府茶陵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长女,成化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正德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卒,行年二十八岁,嘉靖十九年封夫人;继配卫氏,松江府华亭人,宣城伯卫璋次女,弘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生,万历三年七月初七日卒,享年七十九岁,嘉靖十九年封夫人。

 

   子二,孔贞干、孔贞宁。女一。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1519-1556

 

   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孔子第六十三代嫡孙,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初七日,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袭封衍圣公。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孔贞干抱病赴京贺世宗四十九岁「万寿节」,至京而「疾亟」,世宗遣御医徐炜诊视,八月初八日卒于北京衍圣公府,终年三十八岁。孔贞干去世后,世宗惊悼,问「疾何由,殒何亟也?」遣礼部侍郎袁炜谕祭,「祭凡九坛」,赠恤祭,即命贞干之子孔尚贤承袭世爵,并允许使用驿道,一路护送灵柩返回阙里,并遣行人何煃送葬护丧,「宠莫隆焉」,葬仪悉如前代衍圣公之礼,次年二月葬于祖墓西北。

 

   孔贞干德配张氏,兴济人,明孝宗孝敬皇后母弟、建昌侯张延龄之女,正德十六年五月二十日生,嘉靖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卒,行年三十一岁,封夫人。子一孔尚贤,女一。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1544-1621

 

   孔尚贤,字象之,号龙宇,又号希庵,孔子第六十四代嫡孙。孔尚贤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初二日,八岁时逢母忧,十四岁随父赴京再遭父丧。嘉靖三十五年尚贤之父孔贞干病逝于北京衍圣公府,明世宗即命尚贤嗣爵袭封。考虑尚贤年幼,当时世宗并特别敕令吏部曰:「孔尚贤着袭封衍圣公,族人等敢有恃强欺害他的,许孔尚贤奏来治罪。你部里还行文与抚按官知道。」又敕令山东巡按曰:「谕孔氏族人善视之。否,治罪。」(《阙里志》)孔尚贤于嘉靖三十五年袭封,但因年龄尚小,世宗便听从了山东巡抚丁以忠的建议,参照旧例,先让孔尚贤到太学学习,至三十八年(1559)才正式袭爵视事。

 

   自朱明开国以来,放在大环境的视野下,到孔尚贤此时属于一个承平时期。而通过近二百年的休养生息,此时的阙里孔氏人丁日趋繁多,但也自有贤愚不一,族众时有乱礼违纪而难以管束者,作为孔氏大宗主的衍圣公孔尚贤遂无奈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上奏于朝,寻求支持。当年九月,明世宗敕谕曰:「令尔尚贤督率族长、举事管束族众,俾各遵守礼法,以称朝廷嘉念至意。尔宜修德谨行,以身先之。如有恃强挟长,朋谋为非,不守家法者,听尔同族长查照家范发落。重则指名具奏,依法治罪。尔其钦承之。」(《阙里文献考》)嗣后,明穆宗隆庆三年再次谕令孔尚贤约束族众,保举贤德而惩处不法之人。

 

   传统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但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衍圣公是孔子嫡裔,在政治上是世袭公爵,在家族中则是全国孔氏族人的大宗主,居于最高统治地位。《仪礼·丧服·传》说「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敬宗者,尊祖之义也。」此处所谓的「宗」就是指的宗子,尊祖就要敬宗子,因此尊敬宗子就是尊敬祖先。而所谓「收族」,则是统聚全族的意思。尊祖和敬宗,是传统宗法制度的最基本原则,这个思想在儒学经籍中是极其清晰和明确的。

 

   在现存文献记载中所能见到最早的孔氏族规正是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孔尚贤时期所制定,这份《祖训箴规》,又称《原颁条例》,共十一条,该族规榜示全国孔氏族人一体遵行,今存各地流寓孔氏族人的族谱中也多见收录。

 

   穆宗隆庆元年(1567)秋八月,帝幸太学,孔尚贤应召陪祀并分献四配。隆庆三年(1569)春,山东巡抚都御史姜廷颐诣阙里孔庙后,看到庙庭颓敝,便倡议筹资修葺孔庙,得到当时河道都御史翁大力和巡按御史周咏等人的积极响应。此次修葺,始于是年闰六月二十二日,告成于当年十一月。「诸殿、寝、门、庑、堂、阁、斋、亭灿然改观」,杏坛旧貌也得到更新,并增置了石楹重檐。在棂星门之外又拓地改道,以使其远离街市,保持了庙庭的庄严。

 

   穆宗崩,其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改元万历。万历元年(1573)夏四月,遣尚宝寺丞张孟男诣阙里祭告孔子。万历四年(1576)春,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继配卫太夫人卒,神宗遣布政使参议周舜岳谕祭。秋八月神宗幸太学,召孔尚贤赴京陪祀,当时孔尚贤正居祖母卫太夫人之丧,丧服在身,遂请辞陪祀。万历七年(1579)孔尚贤入京为神宗祝寿,神宗看到孔尚贤也随朝官行礼,特下诏令衍圣公今后除了贺万寿节以外,不再常朝。明神宗朱翊钧的这个谕令,是继明太祖之后,再次明确表明有明一朝对衍圣公的礼遇制度。孔尚贤备受明代诸帝优礼,史载神宗待孔尚贤礼遇甚厚,「命坐、赐茶,缨绅交羡焉。留京师赐第,不听,归。惟杜门读书而已。」(《明神宗实录》)

 

   万历八年夏五月,神宗诏免孔子后裔赋役。十五年(1587),山东巡按史毛在请在三氏学中增入嘉祥曾氏子弟,得到批准,并改铸四氏学印信,其制,一体比照国子监之例,自此四氏学之名遂定。二十年(1592),巡按御史何出光创建圣迹殿于阙里孔庙,立石刻圣迹图一百二十副。二十二年(1594),孔尚贤请得应袭长子比照勋卫之例,题准十五岁赐二品冠服、麟袍、犀带,曰「公世子」,崇祯二年又加玉带,再至后来的清顺治二年遂成制度。

 

   孔尚贤历明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朝,三逢皇帝幸学而奉诏陪祀,蒙「宠遇备极」,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十一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北京衍圣公府,距其生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初二日得寿七十八岁。自明神宗即位后,孔尚贤实际长期居住在北京衍圣公府,杜门读书,研思儒学,阙里庙祀则主要由其长子孔胤椿代摄。而孔尚贤对于孔氏家学也颇有精辟、独到之见,根据《阙里文献考》的记载,其曾对人讲述儒门心性之学时说:「人之心体本自湛然,习气之憧扰四出。惟以明还明,朗若初体,则学之能事毕矣,外而事业,千流万派总发源于此。」孔尚贤去世后,「上谕祭九坛」,遣礼部尚书孙慎行谕祭,行人卢时泰护丧归葬阙里,命工部造坟,葬祖墓西北。崇祯元年(1628)追赠太子太保,三年,晋赠太子太傅。

 

孔府旧藏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衣冠像

 

   孔尚贤元配严氏,江西分宜人,累进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之女孙,工部侍郎严世蕃长女,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生,万历三十年十月十三日卒,行年五十六岁。无所出者;侧室张氏,嘉靖三十一年(1552)十月初九日生,天启七年(1627)一月三十日卒,寿享七十六岁。孔尚贤二子孔胤椿、胤桂皆张氏所出。但孔胤椿钦赐二品冠带,未袭爵而卒;孔胤桂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亦先卒。均无子嗣。是以孔尚贤取嫡次支堂侄、从弟孔尚坦之子胤植育为嗣,袭封孔氏世爵衍圣公。

 

 

第六十五代:孔胤椿(1571-1619)、孔胤植(1592-1647

 

   孔胤椿,字懋龄,号震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嫡孙。生于隆庆五年(1571)八月初八日,衍圣公孔尚贤长子,万历二十二年(1594),孔尚贤请得应袭长子孔胤椿题准十五岁赐二品冠服、麟袍、犀带,统摄族属,曰公世子,崇祯二年又加玉带。孔胤椿成年后,孔尚贤年事渐高,「岁觐圣寿惮于跋涉,适逢朝命钦留,遂居京师赐第,不克归」,于是嘱胤椿恪守庙林,清修祀事。孔胤椿代摄祀事期间,「一一是遵,不疏毫发,禴祠烝尝,四时供献弗缺。其父孔尚贤远在京师,日日差人省候,不异于家庭问视」。万历四十七年(1619)孔胤椿赴京省亲探视,不意竟奄奄抱病而归,行至直隶青县官署中,竟于十月初九日溘然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天启五年(1625),时任衍圣公的孔胤植上奏明熹宗,孔胤椿为大宗嫡长,但早卒无嗣,不获承祧,请追赠其世袭衍圣公,熹宗准其所请,赠孔胤椿为袭封衍圣公。

 

   孔胤椿之妻殷氏,济南历城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殷士儋之女,诰封衍圣公夫人。无所出者。

 

孔府旧藏六十五代赠衍圣公孔胤椿衣冠像

 

   孔胤植,字懋甲,号对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后避清帝之讳,曾被改作衍植。孔胤植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闻韶的次子孔贞宁之孙,其父孔尚坦字安之,早卒。孔胤植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十四日,自幼其父早逝,以事母甚孝闻名,为人恢廓大度,做事恪尽职守,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因孔尚贤二子皆早于尚贤去世,且均无嗣承,孔尚贤便召从侄孔胤植赴京,立为嗣子,并上奏朝廷,获得准许。孔尚贤之父、即孔子第六十三代嫡孙、衍圣公孔贞干只有尚贤一子,但其弟贞宁居汶上,有六子,分别为:尚坦、尚达、尚远、尚进、尚睿、尚陛。过嗣袭爵衍圣公的孔胤植即孔尚坦之长子。孔胤植承袭世爵后,回曲阜祖庭主持祀事,其祖父孔贞宁、父孔尚坦后来于天启五年(1625)也被追赠为衍圣公。

 

   孔胤植袭爵后,谨于祀事,和睦宗族,刊族谱,定辈次。明弘治二年(1489)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时期,曾规定孔氏族谱自后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孔胤植遵守祖制,于天启二年(1622)主持大修孔氏族谱。原来的孔氏谱牒多为手抄本,为使各支派井然分明,并防止伪孔混入,孔胤植此次采用了刊刻形式,并制定了六十六代以下十个辈次用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当年,由衍圣公孔胤植作序的新修《孔氏族谱》颁行。

 

   同年五月,巨野县人徐鸿儒率领的白莲教分支帮派「闻香教」起事,徐鸿儒则自称「中兴福烈帝」,并改当年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徐鸿儒军于当年五月攻占郓城,六月则连续攻克邹、滕、峄三县。在占据邹县县城期间,「孟子庙及子思、子张、断机诸祠悉罹兵燹,一切殿庑墉垣无不残毁,孟博士宅夷为平地。」(《重修孟夫子庙碑记》)孟子第六十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宏略在率领家人、仆役积极抵抗时,均遭杀害。嗣后,徐鸿儒军又自邹县挥戈北进,围攻阙里。「合攻曲阜,领马、步万余拥至城下,知县孔闻礼率民极力捍御。」衍圣公孔胤植当此危急之中,一面支持曲阜知县抵抗乱军,一面向山东巡抚赵彦紧急求援,搬来救兵五百人防守阙里,事后乱军也没有攻克曲阜,阙里林庙躲过了一场灾难。

 

   这一年,孔胤植还遵从前代故事,请求明熹宗降颁管理族众敕令,熹宗准其所请:「顾族属繁衍,贤愚不同,干国宪而玷圣门者往往有之。今特允尔所请,降敕一道,令尔回府统摄族人,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严明约束。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法,恃强凌弱,朋谋为非者,轻则径自查处发落,重者据实指名参奏,一律正罪。」(《阙里(新)志》)

 

   天启五年(1625)熹宗临幸国子学,诏孔胤植入京陪祀,并规定今后凡参加观礼的孔氏子孙有职务的允许冠带,生员则送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永着为令」。孔胤植上疏请赠本生祖父母,又以大宗嫡长、堂兄孔胤椿早逝无嗣,不获承祧,请求追赠其衍圣公爵号。「帝皆破例报可」。天启七年(1627),再加孔胤植太子太保衔。崇祯元年(1628)五月,明思宗遣太仆寺少卿郭兴言诣阙里祭告孔子。是年三月,明思宗诰命加封孔胤植之妻侯氏、仝氏为太子太保衍圣公夫人。崇祯三年(1630)再晋孔胤植太子太傅衔。崇祯七年(1634),衍圣公孔胤植因孔林「林垣浩大,岁月经久,不无颓废」,遂与「诸宗人共襄其事」,积极捐输,发起孔林维修工程,第一次建造了孔林历史上的砖砌林墙。(《孔府档案》)兖东兵备道李一鳌则捐修了至圣林门楼、享殿及各亭堂,并镌林门二石狮。崇祯十一年、十二年曲阜县连续两年发生大旱蝗,十三年(1640)春闰正月,孔胤植奏请蠲免粮税,并出私钱赈饥,济活数千人。夏,曲阜县再发旱蝗疫,冬十二月则大饥,人相食。十四年夏六月,又发生旱蝗大饥,土寇纷起。当时流寇四起,经常侵犯阙里,衍圣公孔胤植及知县孔贞堪积极防御抵抗,保卫林庙。李自成部将姚升曾率兵数万人围攻曲阜,孔胤植冒危登城,与之通话,对其「晓以忠义,谕以厉害」,最后姚部竟被孔胤植感动,撤退而去。崇祯十四年秋八月,明思宗朱由检召衍圣公孔胤植入京陪祀。

 

   明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清军入关,思宗殉国,明祚二百七十七年遂终。是年,即清顺治元年。

 

   清军定山东后,顺治元年九月初七日,山东巡抚方大猷上奏平定山东十三要策,罗列历代对圣裔的恩例,以备清帝采仿而行。在方大猷的疏请奏上之后,清世祖谕令:「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道至意,本内所开各款,俱应相沿,期于优渥,以成盛典。」清帝如数承认了明代给予孔子后裔的全部优礼与特权。

 

   《清史稿·职官志》也记载说:「衍圣公孔氏世袭。正一品。顺治元年,授孔子六十五世孙允(胤)植袭封。其属:司乐,典籍,屯田管勾,俱由衍圣公保举题授。管勾之属,屯官八人,分掌鉅野、郓城、平阳、东阿、独山五屯。林庙守卫司百户,秩视卫守备。以上为兵、农、礼、乐四司。知印,掌书,书写,奏差,启事,各一人。随朝伴官六人。初制一人。乾隆十五年定为六人。自司乐以下,俱正七品,由衍圣公保举题授或题补。圣庙执事官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各十人,由衍圣公会同山东学政拣选孔氏族人充补。」

 

   经过累朝优礼宠渥的孔氏大宗主衍圣公,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此又遇清廷之隆遇,已设有大量属官,及至清中期,衍圣公属官已达八十余名。除了世袭衍圣公外,还有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封:明景泰三年令颜子、孟子嫡孙世为五经博士,此为先贤后裔置博士之始。至清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共设十五员,秩正八品:孔氏北宗一员,奉中庸书院祀;南宗一员,奉衢州孔子庙祀;先贤颜子、曾子、孟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仲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后裔各一员,奉诸贤祀;东野氏一员,奉元圣周公庙祀。

 

   顺治二年(1645)正月,孔胤植被召赴京觐见,清帝福临遣使迎劳并赐宴于礼部,给三台银印,陛见时列阁臣之上,赐茶赐宴,恩礼有加。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十五日,衍圣公孔胤植病逝,终年五十六岁。清帝遣山东布政使谕祭凡九次,并谕工部造坟,从优给予抚恤,葬于祖墓之北。

 

   孔胤植元配侯氏,东平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侯宁的女孙;继配仝氏,郓城人,鸿胪寺序班仝朝式之长女;侧室陶氏,宛平人,晋大司马陶公后,其父陶承德。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九岁,生子孔兴燮;侧室杨氏,生平不可考。明崇祯元年三月,明思宗封侯氏、仝氏太子太保、衍圣公夫人。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幸鲁,赐陶氏「节并松筠」匾,封一品太夫人,卒后获谕祭,入祀节孝祠。

 

孔府旧藏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小像

 

   孔胤植一子,孔兴燮。女四:长女适刑部主事宗祖乙三子、山西潞城知县宗国瑛,次女适太常寺卿青阳尚忠次子、四氏学教授尚梦阳,三女适江南提督都督同知汶上郭万程之子、广东博罗丞郭懋敦,四女适兖州府推官虞城刘中砥三子、浙江黄岩知县刘子宽。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1636-1667

 

   孔兴燮,字起吕,一字调五,号辅垣,孔子第六十六代嫡孙,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二月十一日。崇祯十七年(1644)以公世子身份授二品冠服,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袭封衍圣公,当时年仅十三岁。孔兴燮早年丧父,由其母陶太夫人抚养长大,因此对事母以孝闻。

 

   随着族众人丁的繁衍增多,明代诸帝就曾专门要求衍圣公端肃族人管理。顺治六年(1649),清帝福临又专门敕谕新袭爵的衍圣公孔兴燮:「尔其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恪守体度,无玷圣门。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规、恃强越分、朋比非为,轻则径自察处,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尤宜率族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官员役,俾之一遵法纪,毋致骄横生事,庶不负朝廷优加盛典。」(《孔府档案》)

 

   顺治七年(1650)孔兴燮赴京朝觐,清帝福临赐宴于礼部,命礼部尚书李若琳伺陪,再赐天字号程羊酒一宗,晋孔兴燮太子少保,顺治八年,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一举将衍圣公的加衔升至最高。同时,清廷对衍圣公的优礼也臻于至境,国家层面上也因之专门制定了接待衍圣公的礼仪:顺治八年规定,衍圣公来朝,每日「给羊一、鹅二、酒六瓶、面二十斤、盐酱各二斤、黄蜡烛十枝、茶二斤」。衍圣公来朝时,设宴于礼部,要由礼部尚书作陪:「凡衍圣公来朝,燕于礼部,以尚书陪燕。是日,设宾主席于后堂,东向,以南为上。博士席北向,以西为上。设香案于露台上,乃速宾。衍圣公入仪门降舆,尚书迎于堂檐下,揖,又旅揖博士。诣香案前,听赞行三跪九叩礼,毕。乃坐。光禄寺官奉茶酒馔,和声署作乐。燕毕,诣香案前谢,恩行一跪三叩礼。毕,送如迎仪。」到了乾隆六年复位中和韶乐之时,更是对衍圣公来朝时的宴飨场所和用乐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衍圣公来朝赐燕于礼部,五魁舞,乐奏洙泗发源长之章。赐恩荣燕于礼部,奏启天门之章。鹰扬燕于兵部,奏和气洽之章。行乡饮酒礼于顺天府,庠歌鹿鸣,笙御制补南陔之章;门歌鱼丽,笙御制由庚之章,合乐关睢。」(《钦定大清会典》)

 

   《清史稿·职官志》记载,顺治九年,「世祖视学释奠,召衍圣公孔兴燮及四氏博士赴京陪祀观礼,自后以为常。十三年,依例授光禄大夫。」顺治十年(1653),清帝福临又下诏将临近曲阜的明代德、鲁两个藩王的旧藩地划拨给衍圣公府。同年,孔兴燮还重修了孔氏族谱。在历史上,孔氏宗子的重要职责除了奉祀先师、护卫林庙外,就是「收宗合族」,而篡修族谱也正是宗子的职责,通过谱牒的续修,可以「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务遗忘」。十七年(1660),清世祖又行临雍释奠,再诏衍圣公孔兴燮率各博士、各氏子孙入京陪祀观礼。康熙二年(1663),分守东兖道参议张弘俊又倡募重修了奎文阁、圣迹殿、宋元碑亭、大中门、角楼等建筑。

 

   孔兴燮能诗,工书画,曾修整篡定《世家宗谱》二十三卷。

 

   清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孔兴燮病逝,卒年三十二岁。清圣祖玄烨遣官致祭,葬仪及抚恤优礼一如前代之例。

 

   孔兴燮承袭时间虽短,但多有建树,经过明末战乱,林庙建筑、祭器多有损毁,其努力经营,维修圣庙,刊订谱牒,整修礼乐祭器。《清史稿·儒林列传》亦载其「事母甚孝,凝重有器识。饬庙庭,修礼乐,诸废悉举。」

 

孔府旧藏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衣冠像

 

   孔兴燮元配冯氏,涿州人,明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清领中和殿大学士冯铨之女孙,明崇祯九年二月十六日生,清顺治十年二月二十日卒,行年十八岁;继配吕氏,宛平人,大宁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冯茂勋女孙、赠中宪大夫冯邦爝之女,明崇祯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生,清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一岁。

 

   孔兴燮二子:孔毓圻、孔毓埏。女三:长适吏部尚书奉天张士甄长子、大理寺左评事张光镛,次适礼部尚书莱阳沙澄次子、贵州都匀知府沙汝洛,三适山西分守冀宁道布政使司参议聊城刘元远之子、岁贡生刘铎。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1657-1723

 

   孔毓圻,字钟在,又字翊宸,号兰堂,孔子第六十七代嫡孙,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二十二日,于康熙六年(1667)袭封衍圣公,时年十一岁。清代的帝王对孔子嫡裔的优礼相比前朝非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八年,当十三岁的衍圣公孔毓圻入觐朝参之后,玄烨命他可以从皇帝专用的御道行走,在孔毓圻十九岁的时候又被晋为太子少师,康熙二十年再加孔毓圻太子少师衔,晋阶光禄大夫。

 

   身为孔氏大宗嫡长的衍圣公,奉祀和守卫祖庭林庙是其主要职责。孔毓圻在承爵期间多有建树,于康熙十年重修启圣林,享殿、墓门、墙垣但恢扩旧制;十三年重修尼山孔庙、洙泗书院;十六年以祭田盈余维修孔庙诗礼堂、金丝堂及大成门等十余座门坊,增建泮水桥,改碧水池石栏;二十二年立先贤宰予墓碑;二十三年扩展至圣林地一千一百多亩,重筑围墙;重修《孔子世家谱》二十四卷,这次修谱自康熙二十一年始,历时三年而成。在此之前的孔氏家谱都是以《孔氏族谱》为名,此次修谱时以孔氏始祖孔子被誉为「素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早就将孔子列入诸侯一级的《世家》,因此更名为《孔子世家谱》,自此孔氏谱牒始定《孔子世家谱》之名。同时,在此之前的孔氏谱牒只收录曲阜一带的六十户,但孔氏后裔在历史上却徙出者众多,这次修谱还特撰《流寓记》,罗列了一些当时能够寻访得到的外地族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玄烨亲谒阙里,行三跪九叩大礼,御书「万世师表」四字,并谕「历代帝王致祀阙里,或留金银器皿。朕今亲诣行礼,务极尊崇,异与前代。所有曲柄黄盖,留之庙中,以示朕尊圣之意。」(《幸鲁盛典》)康熙亲谒阙里,扩林地、置守卫、免租赋,并设置百户官一员,此皆孔毓圻之请。而清帝之谒阙里,无论是对曲阜县还是对衍圣公孔毓圻以及包括整个孔氏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十七日,清圣祖玄烨抵达曲阜,衍圣公孔毓圻率孔、颜、曾、孟、仲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及各氏族人年十六以上者、及曲阜官绅耆老;山东巡抚张鹏率司道以下、及本处守令属员;登州总兵官林宗率沂州协守都督佥事霍维鼐等,至县界东郊接驾,士庶观者以数万计。玄烨驻跸城南行宫,太常寺官员于行宫拟定礼仪,皇上行两跪六叩头如释奠太学仪,不用乐。清圣祖不允,以尊礼先师,应行三跪九叩头礼,用乐。玄烨更亲制释奠祭文。释奠结束后的经筵讲习,由孔尚任进讲《大学》首章,孔尚鉝进讲《易·系辞》。讲筵毕,玄烨出诗礼堂复至大成殿瞻仰圣像,观览礼器。再至圣迹殿观瞻,又观览先师手植桧,御制《古桧赋》并赋诗一章。当玄烨看到汉元嘉始置《百石卒吏碑》时,询问历史原因,孔毓圻趁机奏请「典籍、司乐、管勾等官,皆奉朝选,惟百户止由臣札委,乞一体题授」,当即得到玄烨的批准,从此衍圣公属官之一的百户官也由吏部备案铨叙。清圣祖玄烨旋又驾幸孔林,诣孔子墓,行一跪三叩头礼。孔毓圻又趁机请求展扩孔林重筑围墙得到允许,并拨给土地一千一百亩以增广孔林面积。玄烨此次亲祭,给予孔子后裔众多优待,除了遍赐参礼的孔子后裔,还赐衍圣公和诸博士书籍、貂蟒、银币不等,陪祀观礼的孔衍博等十五人被作为恩贡生送国子监读书,任职官员以应升之缺优先任用,世袭官员各加一级,并免曲阜县境内本年地丁银。又御书「节并松筠」四字赐给孔毓圻祖母陶氏,并封一品太夫人。 

 

   为表示对清圣祖隆遇宠渥的感激,衍圣公孔毓圻后来奏请撰修《幸鲁事典》,使此「隆恩异数」布之方册,垂之永久。当书成之后进呈清圣祖过目,玄烨亲自为之作序。后来清圣祖又特旨于北京西山取石,敕立《大清皇帝御制阙里至圣先师孔子庙碑》,是碑重达六十五吨,是阙里孔庙御碑最大的一座。是年,孔毓圻还命孔尚任等人重修孔氏族谱,并新修《阙里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六月,衍圣公孔毓圻上疏请求维修阙里孔子庙。礼部议复工部后,以事务繁多准备暂缓动工,清圣祖则否决了这个建议,认为「阙里圣庙崇奉先师,万代瞻仰,理宜修葺,着差工部、内务府官员前往确估」,于是诏修阙里孔子庙。有司堪估后,即拨帑银八万六千五百两重修。此次维修于康熙三十年夏四月兴工,至三十二年秋八月告竣。《阙里文献考》卷十二记载说,此次维修「凡修大成等殿五十四间,大成门等门六十一间,两庑八十八间,棂星门一,牌坊二」,并立孔庙下马碑。冬十月,以重修阙里孔子庙告成,清圣祖遣皇三子诣阙里祭告孔子,诏皇四子、皇八子陪祀。

 

   孔毓圻生于承平之际,备受清廷优礼,凡奏请皆都得到批准施行。所以孔毓圻感激殊恩,益加警惕,曾经对人说:「某以弱龄承藉先泽,荷朝廷格外褒崇,不责以有司之事而养尊处优,以悠游在此位者,虽万死不足以报称。」故孔毓圻直至终老,都是敦率礼仪,倡明教学,五十多年如一日,以风俗人心为己任,夙夜敬慎,而不敢稍有疏忽懈怠。

 

   雍正元年(1723),新即位的清世宗胤禛以自古师道无过于孔子,诚为首出之圣,为表达尊崇先师之至意,特追赠孔子上五代王爵:木金父为肇圣王、祈父为裕圣王、防叔为饴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以启圣祠合祀五代,更名为崇圣祠。冬十月,孔毓圻入京谢恩,不幸得疾卧邸,清世宗遣御医刘声芳前往诊视,并赐以参饵。十一月十一日,衍圣公孔毓圻病逝于北京衍圣公府,享年六十七岁。清世宗闻讯震悼,「遣内大臣奠茶酒,谕大学士会同礼臣从优议恤典。又命三品以上汉官会吊会送。榇归之日,特命皇三子及庄亲王率内大臣四员、侍卫二十员至第再奠茶酒送殡,遣行人司司正李据护送乘传归里。」孔毓圻葬于祖墓东北,谥曰“恭悫”,世宗并为孔毓圻亲撰御制碑文。(《钦定国子监志》)清世宗曾尊称孔毓圻为师,故以仰视之情撰文以祭,又命会葬之日,立碑建亭,加祭二次,这都不是寻常之礼。清世宗的御制孔毓圻墓御碑和御碑亭,也是至圣林中历代衍圣公所唯一。

 

   孔毓圻工书善画,有《金人铭》、《后赤壁赋》等作品传世,其画尤长于兰花,笔墨清雅。元配张氏,涑水人,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军务、兵部尚书史铉锡之长女,顺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生,康熙十八年十一月初三日卒,行年二十六岁,封夫人;继配叶氏,讳粲英,昆山人,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济宁道叶方恒第三女,康熙五年三月十二日生,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十二日卒,行年二十七岁,封夫人;继配黄氏,大兴人,陕西巡抚黄尔性女孙、福建长汀知县黄华实第八女,康熙十六年二月初四日生,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卒,享年八十七岁,封夫人。

 

   孔毓圻四子:孔传铎、孔传鋕、孔传钲、孔传镛。女四:长适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吏部尚书遂宁张鹏翮次子、淮安府海防山安同知张懋龄;次适福建延建邵道布政使参议睢州王式谷之子王樗;三适内务府大臣丁皂保长子、慎刑司郎中丁松;四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大兴黄登贤。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1673-1735

 

   孔传铎,字振路,号牖民,孔子第六十八代嫡孙,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三十日。于康熙四十年(1701)以衍圣公长子获授二品冠服,雍正元年(1723)袭爵嗣封。

 

   雍正二年(1724)春二月,清世宗认为以往帝王至国子学,称为幸学,这是尊帝王的巡幸,乃臣下尊君之意,而不宜用于先师面前,遂决定改「幸学」为「诣学」。三年,又诏令天下避孔子圣讳。雍正二年三月朔日,清世宗胤禛诣国子学,召孔传铎率博士及各氏子孙赴京陪祀观礼,孔传铎当时已经五十二岁,有足疾,世宗念其步履维艰,命其随行的次子孔继溥代为行礼。四月,遣礼部尚书张伯行来祭告孔子,行册封崇圣祠五代王爵之礼,新袭爵的衍圣公孔传铎也随之迎来了一次旷古之典。

 

   但就在这场旷古之典的两个月之后,阙里祖庭却遭到了一次巨大灾难。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九日申时,「大雷电火自鸱吻中出,先师大成殿及两庑俱毁。」是时,疾风骤雨,雷电交作,雷击大成殿,火自殿脊出并延烧寝殿、大成门、御碑亭、启圣王殿、金丝堂等处,计烧毁前后殿庑凡一百三十三间。一场雷电之灾造成阙里孔庙主要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孔传铎「素服三日哭,引咎自责。疏入。」清世宗闻奏后大为震恐,素服斋居,减膳撤乐,不设卤簿,亲往国子监孔庙致祭,并遣礼部侍郎王景曾慰祭阙里。接着又派遣工部侍郎马腊、山东巡抚陈世倌共同负责修庙。并特下谕旨说:「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祀仪物,皆令绘图呈览,朕亲为指授。」(《阙里文献考》)

 

   此次大修于雍正三年(1725)秋八月开工,但工程进展缓慢,乃至到雍正七年尚未完工,世宗大为光火。遂命山东巡抚岳浚会同通政使留保督促工役,原任山东巡抚陈世倌仍回山东办理庙工,从前承修工程的知府、知州、知县等人已经调职的则一律解职到孔庙督工,负责督催迟误的各级官员也由留保查明后交部商议处分。同时,清世宗并下达了类似于最后通牒的谕令:「务期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纤悉完备,灿然一新。」并交待「倘旧制之外有应行添设者,有应加修整者,俱着估计奏闻,添发帑银葺理。丹雘总明,经理周密,毫发无憾。……又谕阙里圣庙正殿正门用黄琉璃瓦,两庑则用绿琉璃瓦,而以黄瓦镶砌屋脊。供奉塑像选用内务府匠人到东,用脱胎之法敬谨装塑。」清世宗的这一办法非常见效,孔庙的重建工程很快就于雍正八年秋八月竣工。世宗钦定重建后的孔庙大门名圣时门,二门为弘道门。此次重建提高了孔庙规格,大成殿改用黄色琉璃瓦,大成门及两庑、寝殿改以黄色琉璃瓦剪边,并用金龙和玺彩画,「是役也,凡用帑金十五万七千六百两有奇」。重建清圣祖御碑亭,增添乐器库,颁御书「大成殿」匾额,御书、御制对联悬之庙堂,改棂星门石坊,宣圣庙之名改为至圣庙,奎文阁前的参同门改作同文门,诗礼堂前的燕申门改称承圣门,又颁内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镇圭及新曲柄宝盖各一,戟二十四。修缮后的阙里庙制略同于明弘治时期,但其辉煌则远过之。至此,被毁的大成殿、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两庑、寝殿、启圣殿、金丝堂等十九处建筑全部鼎新完备,并对以前倾圮及无存的建筑如四角楼、道贯古今坊、德侔天地坊、诗礼堂、启圣寝殿、启圣门、观德门、毓粹门、大中门等进行了增建,阙里孔庙今天的格局也奠定于这次重建。

 

   圣庙重建工竣,雍正八年(1730)十月,清世宗特遣皇五子弘昼诣阙里祭告孔子,遣多罗淳郡王弘暻祭告崇圣祠。为光大祀典,清世宗又广置官吏,特设阙里孔庙执事官四十员。雍正八年十一月,孔传铎遵旨拣选孔氏子弟四十员,备造其履历清册,咨送山东巡抚以备吏部汇奏。此次加封孔氏额数,对于孔氏阖族都可谓是宠渥优眷,度越前代。清世宗始加的圣庙执事官四十员后来又在乾隆三年改为由衍圣公和山东学政共同秉公选拔报部充补。

 

   皇五子弘昼阙里告祭后回京复命,汇报看到至圣林有残损之处,于是在雍正八年冬十二月,清世宗再下诏修葺孔林,维修工程于雍正九年秋七月开工,时山东巡抚岳浚和原山东巡抚陈世倌奏请孔林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得到了清世宗的批准,孔传铎并被委以与山东巡抚共同监理维修工程事宜。

 

   此时的孔传铎除了监理朝廷大修工役外,还自行维修尼山书院。而实际上在孔庙重建的时候,孔传铎就已经患病多时,乃至「沉痾难起」,但孔传铎并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不再问事,仍「力疾从事,阅岁工竣」,亲力亲为,并且还「开馆纂修《阙里盛典》一书,以纪朝廷重道崇儒之至意。」由于孔传铎长子继濩早逝,且自己身体逐渐不支,便于当年提前奏请由其长孙孔广棨承袭世爵,得到世宗的批准。清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十三日孔传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清帝赐祭葬如例,葬祖墓东北,赠光禄大夫。

 

   孔传铎通三礼、工诗词、精于律吕,著述颇丰,有《礼记摛藻》一卷、《三传合纂》十二卷、《世宗修庙盛典》(即《阙里盛典》)五十卷、《安怀堂文集》二卷、《申椒诗集》二卷、《盟鸥草》二卷、《读古偶兹》一卷、《古文源》二卷、《红萼词》二卷、《炊香词》三卷、《绘心集》二卷等书,计十八种,一百零五卷。

 

孔府旧藏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衣冠像

 

   孔传铎元配王氏,宛平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第四女,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卒,行年二十二岁;继配李氏,讳玉,寿光人,刑部右侍郎李迥第六女,康熙十四年正月初一日生,康熙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卒,行年四十岁;继配徐氏,讳昭,德清人,工部尚书徐元正第三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生,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卒,享年八十七岁。王氏李氏皆封夫人,徐氏赠太夫人。侧室陈氏,封八品太孺人,其生平不可考。

 

   孔传铎子六:孔继濩、孔继溥、孔继泂、孔继汾、孔继涑、孔继澍。女四:长女淑静,适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华亭王顼龄之六子王图寿;次女淑瑜,适刑部郎中宛平王克昌之九子王则曾;三女淑琼,适翰林院侍读学士大兴薄有德次子薄岱福;四女适于吏部侍郎上蔡程元章次子程有为。

 

 

第六十九代:孔继濩(1697-1719

 

   孔继濩,字体和,又字观成,号纯斋,孔子第六十九代嫡孙。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月二十九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二十五日。孔继濩虽生于贵胄之家,但却为人谦逊有礼,能「克守先圣持满之训」,更爱好读书,工于诗词,着有《纯斋遗草》诗集一卷传世,但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行年仅二十三岁。雍正十三年(1735)在其子孔广棨入京吊世宗丧的时候,孔继濩被清高宗追赠为袭封衍圣公,后来又赠光禄大夫。《清史稿·儒林列传》也记载说:「(雍正)十三年,世宗崩,(广棨)入临。高宗复召入对,以覃恩赠父继濩如其爵。」

 

孔府旧藏六十九代衍圣公孔继濩衣冠像

 

   孔继濩德配王氏,宛平人,刑部郎中王克昌第三女,诰赠衍圣公太夫人,康熙三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卒,享年六十岁。子二:孔广棨、孔广祚。女二:长女贞慧,适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溧阳史贻直次子史奕昂;次女贞秀,适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海宁陈世倌次子陈克光。

 

 

第七十代:孔广棨(1713-1743

 

   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孔子第七十代嫡孙,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一月初九日。雍正二年(1724)孔广棨十二岁,以衍圣公嫡长孙的身份被授二品冠服。孔广棨好经术、娴礼仪,逢年节庆贺曾跟随祖父孔传铎入觐。雍正九年孔广棨袭封衍圣公,十年秋八月以孔林维修工程告竣率领族人赴京入谢,这也是孔广棨袭封后的首次入觐,清世宗诏令大学士会同礼臣商议召见的礼仪。钦天监算好日期后,获召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在雍正九年(1731)清世宗诏修至圣林开工后,孔广棨在祖父孔传铎的指导下,会同陈世倌、岳浚、张体仁等人共同监修工役。此次重修新建了二林门、观楼、享殿、康熙驻跸亭等建筑,扩大了孔林围墙,并将享殿易为黄瓦。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清世宗胤禛去世,孔广棨入京赴国丧,获嗣君清高宗弘历召见于圆明园,并以覃恩赠其父孔继濩袭封衍圣公之号。

 

   乾隆元年(1736)清高宗弘历临雍释奠,衍圣公孔广棨率十三氏子孙赴京陪祀观礼。乾隆二年(1737)清高宗下令孔庙大成殿及门改以黄瓦,崇圣祠则改为绿瓦。乾隆三年(1738)春三月,弘历幸太学,召衍圣公孔广棨入京陪祀,孔广棨奏请周公后裔东野氏五经博士也能与其他五经博士一体赴京陪祀观礼,得到清高宗的批准。后来弘历在举行耕藉礼时,孔广棨也获观礼,事后并作《亲耕藉田颂》、《视学大礼庆成赋》各一篇呈高宗御览,得到弘历的嘉奖。是年,升先贤有子于东哲,位次卜子商,移朱子位次颛孙子后,孔庙十二哲由此而定。弘历又颁御书匾额「与天地参」于阙里孔子庙。乾隆四年(1739)八月,孔广棨入京贺弘历圣寿,开经筵会讲,高宗特令孔广棨入班听讲。五年秋,再次入班听讲。孔广棨奏请今后圣寿经筵衍圣公入听着为令,得到弘历的允准。

 

   乾隆六年(1741)八月,发生了衍圣公孔广棨与曲阜世职知县孔毓琚相互参揭的事件。乾隆《曲阜县志·职官》说:「自唐咸通中以孔续为本县令,自此世用孔氏,中间亦或建议不用,旋复仍旧,历五代、宋、金、元、明及于国朝八百余年。」曲阜知县与其他地方州县不同,天下州县都是流官外调出任,唯独曲阜知县为孔氏世职,其目的就是以孔子之后不得外姓统摄管束。曲阜知县原来曾为衍圣公兼任,元太宗窝阔台时候,蒙古兵攻汴京,命孔元措回曲阜仍承袭衍圣公,孔元措因孔之全父子保全林庙有功,便将曲阜县尹一职让与孔之全,此后衍圣公也不再兼任,曲阜知县一职则于孔之全一系中传袭。明洪武七年,孔庭族长孔泾状告世袭知县孔希大不法之事,孔希大被罢免,曲阜世袭知县也随之由孔氏世袭改为孔氏世职,由衍圣公保举贤良族人送吏部选授,但在曲阜世职知县的任用上,衍圣公实有保举和监督的双重责权。而此时的曲阜知县孔毓琚,正是孔广棨的祖父孔传铎于雍正三年所保举题授。但在孔广棨的奏疏上呈清高宗之后,孔毓琚也于九月初六日毫不示弱地同样参揭衍圣公孔广棨。事件发生后,弘历令大臣会同巡抚,勘讯衍圣公孔广棨及曲阜世职知县孔毓琚互讦之事,最后由于会堪者意见不一,最终以孔广棨被宽恕、孔毓琚被撤职而平息。

 

   《阙里文献考》和乾隆《曲阜县志》均记载孔广棨说:「性本伉爽英毅,后更事既熟,渐纯粹谨密,笃于孝友。与人交不设城府,尤勇从善,下至臧获辈有以镋言进者,皆虚己听受,即不当亦不罪也。」孔广棨学识广博,善诗文,著述甚多,着有《敏求斋文集》八卷、诗集四卷、别集一卷。

 

孔府旧藏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衣冠像

 

   乾隆八年(1743)正月初六日,衍圣公孔广棨病逝,年仅三十一岁。清帝悲悼,赐葬恤典如故事,葬于祖墓东北。弘历并恩准于孔广棨墓神道前建立「儒宗在念」坊,是为孔林中历代衍圣公墓前专立功德牌坊所唯一。孔广棨德配何氏,讳庆霄,字云华,大兴人,礼部左侍郎何国宗次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七岁,封夫人。子一,孔昭焕。女二:长女德荣,适刑部尚书华亭张照长子张应田;次女德芳,适太常寺少卿长山袁承宠四子袁守诚。

2019年3月19日 16:15
浏览量:0
收藏